编者按:聚团队之力,铸非凡篇章!
他们日夜鏖战、攻坚克难、高效协同、无缝衔接,他们在逆境中彼此鼓励,用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打造属于团队的荣光!当一群创造者同频共振,“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科学公司”的共同梦想熠熠闪光。即日起,公众号推出《聚众力·向光行》专栏,一起走近中伟股份的卓越团队。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,截至2024年底,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6000万辆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,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来袭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,中伟股份始终秉承“以社会责任为己任”的发展理念,在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、低碳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同时也承担起退役电池回收之责。从2016年专门成立贵州中伟资源循环公司到2021、2022年相继获得国家工信部“再生利用”“梯次利用”双资质,再到2024年回收业务成功破局,中伟循环回收不断发展壮大,为全球客户提供闭环服务。
在2024年中伟回收业务破局中,经营总部回收本部团队便是其中最核心的贡献者之一,由此回收本部也获得了“中伟股份2024年度优秀二级部门”荣誉,今天让我们一起解码中伟回收业务团队的“循环方程式”。
团队定位和使命
从“独立纵队”到“兵团尖刀”
2024年,公司基于对全球回收产业的形势判断以及自身“产业生态化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回收业务模式迎来变革,从原来的事业部制“独立经营”转变为“核心业务协同作战单元”,随之而来的是团队的升级和重塑。从部门组建到业务开展,在清晰的战略指引、强大的作战能力、高效的协同配合下,中伟股份回收业务逐渐从“独立纵队”转变为新能源材料生态业务中的“兵团尖刀”。
基于回收行业的现状以及公司过往的实际,在如何定位回收业务和团队价值上,团队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深入讨论,最终大家达成共识,即明确电池回收业务是公司核心业务配套服务单元,是新能源产业链闭环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公司主动担当行业责任、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。通过回收业务,不仅可以为全球客户提供产业链闭环解决方案、ESG增值服务和原料保障的多样性,还能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、产业以及供应链优势解决废旧电池对环境潜在的危害,变害为料,变废为宝。
对此,在团队内部,他们时常打趣说自己在搭建退役电池的“生命通道”。的确,让退役电池重生除了技术外,还在于打通“废旧电池”回收的各个环节,从退役拆除、储存、运输、定价以及合规性等等,这其中涉及太多的具体问题,而这些在回收本部的努力下,都一一解决、理顺,并在2024年实现回收业务大幅提升,助力回收产线全年处理退役电池当量超5万吨,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,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创新业务模式
从“废料”到“金属+大宗商品”复合体
当前,回收行业存在收集网络分散,信息不透明、产能过剩与原料短缺并存等诸多痛点。针对这些突出的痛点,回收本部团队经过不断调研、客户走访后,最终锁定两大核心,即在哪里采购退役动力电池(包括电池包、电池黑粉等)、如何进行采购,来保障供应的稳定、可持续和合规性。
首先是供应商渠道问题。针对供应渠道波动以及参差不齐的情况,部门负责人徐杰带领团队重整国内供应渠道,一家家走访、一家家洽谈,剔除不合格供应商,锁定具有资质、战略级、长期供应商,尤其是公司本身已有的整车、电池、正极材料客户,在为他们提供新能源材料的同时,成为他们退役电池回收的系统方案解决供应商,并通过年单的形式保障供应。同时,开启海外废料业务,积极搭建海外回收渠道,提升保供能力及行业竞争力。2024年,公司在黑粉采购量、其他电池废料处理量上均取得突破。
其次是如何采购,包括定价、运输、储存以及交付服务等一系列问题。为此,回收本部团队,他们创新性运用大宗商品的逻辑,有效地将再生废料业务提升到金属+大宗商品相结合的层次,破解价格波动痛点、推动标准化分级、优化供应链效率,在这一模式的加持下,回收业务持续实现规模化增长。
或许没有波澜起伏,或许没有惊心动魄,有的是基于业务的专业运营,有的是为一个个具体目标的久久为功,有的是在纷繁且没有标准答案问题解决中探索最优解,正如回收本部团队负责人徐杰说的“我们团队很年轻,既有成长迅速的业务新兵,也有持之以恒、成功转型的中伟老兵,同时我们团队还拥有大宗、废料、采购、财务、后台支持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,我们是一支聚焦业务战斗力、以业务结果为导向、基于中伟文化认同感的创业团队。”在这里,笔者更想说这是一支“城市矿山挖掘队”,用专业不断重塑这个新兴行业的价值体系。